網頁

2016年3月4日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帝國崛起


以時間軸來說,「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帝國崛起」中所討論的是秦國的崛起,從秦人祖先的起源,秦人在夏、商、周不同時期所經歷的繁盛與磨難,建立自己立身之地,各代秦王的作為,一直到秦始皇成為秦王前為止。事件發生的時間早於第一本書「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秦始皇」。因此「帝國崛起」的出版時間雖然較「秦始皇」晚,閱讀的順序卻建議從「帝國崛起」開始,先對春秋戰國前期的秦國歷史背景有些認識,才能理解秦始皇時期秦人的選擇與作法。

帝國崛起的第一章「如何抓住機遇?」中,呂世浩老師從秦人的起源談起,並提及了秦人在夏桀與商紂時期兩次賭博選邊站的結果,導致了一族的興盛與衰敗。對於老師以賭博押寶來解釋秦人擇商湯棄夏桀、助商紂抵周氏的解釋,我卻有著不同的想法。在兩次大戰中,秦的祖先們做出這兩次不同的選擇,其實依循的只不過是最根本的人性。「秦人的祖先原來到底是甚麼地位?對此歷史學家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秦的祖先可能是奴隸出身,也有人認為秦的祖先本來是最低的一級貴族。但不管是哪一種說法,至少從『遂為諸侯』四個字來看,在這之前他們絕對不是諸侯。(p42)」由此可知,在夏代秦人的地位並不高,「去夏歸商」支持商湯是他們很自然的選擇。輸了,反正地位低下,也沒甚麼好失去的;贏了,論功行賞少不了自己的分,更有改變目前處境的機會,自然是盡心盡力努力地打敗夏桀。這種有機會改變族人現狀的希望,才是當時秦人選擇殷商的主因。

到了商末,那又是另一種情況。從書中引用資料來看:「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利,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是殷紂。(p43)」這時候的秦人不僅得到諸侯/貴族的地位,更是商紂前的紅人。父(蜚廉)(惡來)一個善於奔馳,一個是大力士,都得到紂王的賞識,族人的榮華富貴、各式享受想必少不了。殷商的存在與延續,就是秦人們富貴的依恃,因此,抵禦起兵的周王,維護殷商王族的權力,自然而然成為秦人等這些既得利益者的選擇,因為他們所捍衛的其實也是自己的利益。由此可知,秦祖先的選擇其實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小時候,讀到商鞅變法的故事時,總是為商鞅感到不值,花費了這麼大的心力,得罪了一票貴族階級,讓秦國煥然一新,成為無人能敵的強國。但他最後的下場,卻是受到五馬分屍的極刑。諷刺的是,新繼位的秦惠文君雖然恨到殺了商鞅,卻依然沿用商鞅所立的新法,可見他的新法其實有得到新君的認同。對於這樣的想法,這本書引用文獻,提供了一個觀點:

趙良是一位讀書人,有一次商鞅問他:「我的治國比起百里傒,誰更賢能?」社會經驗豐富的朋友們,如果聽到上位者這麼說,大概都可以猜得出來,他的言下之意當然是自以為更賢能,希望從你的口中得到肯定。可是趙良怎麼說呢?他舉了實際的例子,讓商鞅啞口無言。趙良說:「當年百里傒擔任秦國宰相時,出門不用車馬,四周不用護衛,他的政績歷歷在目。當他死的時候,秦國不分男女,人人痛哭流涕,小孩悲傷的不願唱歌,舂榖的人難過的發不出號子聲,都是因為感念百里傒的恩德。可是如今閣下出門,如果不攜帶眾多強壯的護衛,如果左右沒有武裝士兵保護你,你就不敢出門。『尚書』說:『侍德者昌,侍力者亡。』你就像清晨的露水一樣危險,還想要常保平安嗎?」商鞅為何要這麼多人保護才敢出門?不就是積怨太多,擔心有人想刺殺他嗎?從趙良的話,就可以看出商鞅和百里傒為政的不同,以及在秦人心中的地位高下了。(P216-217)

在這個章節,呂世浩老師從史料中分析中國文化做事的幾種境界:下等「以力服人」、中等「以智服人」和上等「以德服人」來評析商鞅與百里傒治國的不同。除此之外,個人認為這兩人人生的際遇,其實也影響了治國的方式。百里傒被秦穆公以五張羊皮從楚國贖回時,他已經七十多歲了(p85),雖有一身長才,但他前半輩子的機運不佳,有志難伸,甚至淪為奴隸。看盡人生百態,嘗遍人情冷暖的他得到了治國的權力,想必在推行國政時,想法身段會更周延、柔軟一些。反觀商鞅一開始就得到魏國宰相的賞識,雖然官職不高,仍受到倚重。後來更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得以大展長才(P199)。一帆風順、意氣風發的他推行新政風行雷厲,少了一分寬容,得罪了許多人而不自覺,失去權力時,難以避免敵對勢力的反撲。

相較於上一本著重秦始皇的成敗,我更喜歡「帝國崛起」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奮鬥,各代秦王的成功與失敗都很值得一讀,甚至可以拿來與現代時事做一比對,頓時發現古代聖賢遺留下來的智慧還是十分有道理的。秦穆公、百里傒時代的管理智慧居然和千年後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有著一樣的理念(這邊要賣個關子,請有興趣的人去讀這兩本書吧)。真正的智慧與道理果然是不受時空的限制。這本書裡許多故事與分析就等待讀者自己細細閱讀品味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